沈陽故宮金碧輝煌的琉璃瓦格外引人注目,但很多人不知道,這些“皇家”遺物,出自海城。
北方晨報消息 今年11月中旬,一場關于海城黃瓦窯為專題的研討會將在首都北京舉行,來自各地的專家將就黃瓦窯與清代宮殿之間的聯(lián)系進行深入探討。這也是迄今為止,文物界關于鞍山文化研討中超別的會議。
黃瓦窯被確定為清代“官窯”
黃瓦窯遺址是在2004年4月5日揭開神秘面紗的。當時由鞍山市、海城市、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部門組成的聯(lián)合考古隊對黃瓦窯的一處遺址勘探試挖掘。從這個占地達15.7萬平方米面積的遺址中,出土了有價值的文物資料100多件。
經測繪,黃瓦窯遺址構造分布嚴格,遺址內約有120間房屋,找到官窯5個。在附近還有上百個小土窯,一些出土構件上清晰地寫有“昭陵角樓”、“永陵”、“福陵”等字樣。
有關專家根據文物和文字資料推斷宣布:曾經興盛于整個清代、我省惟一的御用官窯遺址—海城市析木鎮(zhèn)缸窯嶺黃瓦窯遺址的“蓋頭”已被揭開。清朝“關外三陵一宮”(昭陵、永陵、福陵及故宮)琉璃瓦系黃瓦窯燒制,出于海城。
遺址比金元時期要大得多
今年9月,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多位專家來鞍,對“黃瓦窯遺址”和“一宮三陵”重新進行實物考察。已確定此遺址為清代“官窯”,沈陽故宮及昭陵、福陵、永陵初建的琉璃構件均出自“黃瓦窯”。此項課題為鞍山市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,已正式申報為“指南針計劃”,并納入“紫禁城系列”研究系統(tǒng)。
市博物館相關人士說,從遺址調查和出土材料得知,黃瓦窯有琉璃、木炭、鋁、錫、銅、顏料、席等七廠。其中琉璃廠為燒造琉璃磚瓦及建筑構件的專業(yè)廠,其他六廠為附屬廠。六廠分設各處,有近在鄰村的,也有遠在外縣的,燒造琉璃的窯爐5座,皆為古代常見的馬蹄形窯,高約4米左右,寬為5米,磚筑,比遺址中所見金元時期窯爐要大得多,現地面部分早已拆毀,僅殘存窯底。
一塊琉璃當年值白銀一兩
一些老工匠口述,黃瓦窯琉璃生產工序分為“五做”,即畫做:專門從事琉璃構件的紋飾繪畫和雕塑。承旨依樣,由盛京工部出圖樣,畫做匠師依樣繪制。板瓦做:專事吻、脊、勾頭、滴水及檐磚等各種裝飾件制作。筒瓦做:專事用量超大的普通琉璃瓦。燒窯做:此為生產緊要環(huán)節(jié),燒窯火候的穩(wěn)、急、老、嫩直接關系產品質量,成敗在此一舉。釉做:此為超重要的技術工序,當時為個別人壟斷,極其保密,所用材料、配比、調制方法等除專掌人一人之外,任何外人不知,調釉時也不能讓外人看見。上釉方法為涂、蘸、吹等,上釉后再入窯低溫燒成。由于工藝繁瑣,釉料昂貴,加之人工和運輸費用,故琉璃成本很高,無論大小,每塊合白銀一兩,由戶部按數支付。
“正是由于黃瓦窯的琉璃瓦工序煩瑣,才顯得十分珍貴,這也是很多專家研究它的一個原因。”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補充說。
在對黃瓦窯考察的同時,籠罩在海城“小孤山遺址”上的迷霧,也逐漸被歷史專家剝離開來。“‘小孤山遺址’是人類文化的共同重要課題,與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馬格德林文化相似,有可能比西歐舊石器遺址更早。”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所長董為、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家富等得出這樣的結論。